『吞毡』基本释义(拼音、读音等)

吞毡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汉苏武于武帝天汉初出使匈奴,匈奴欲降之,武不屈,被幽大窖中。断饮食,武啮雪,与毡毛并吞之。后徙北海,杖节牧羊十九年。及还,须发尽白。事见《汉书·苏武传》。后以“吞毡”为坚贞不屈之典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,匈奴 欲降之, 武 不屈,被幽大窖中。断饮食, 武 啮雪,与毡毛并吞之。后徙 北海,杖节牧羊十九年。及还,须发尽白。事见《汉书·苏武传》。后以“吞毡”为坚贞不屈之典。

清 陈康祺 《燕下乡脞录》卷六:“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,有云:‘ 延陵 掛剑心相许属国 吞毡志竟成。’”
苏曼殊 《落日》诗:“谁知 北海 吞毡日,不爱英雄爱美人。”

吞毡词语接龙

  • 1、毡案1.铺有毡的坐榻。
  • 2、毡包1.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。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﹑毡帐(旃帐)。今蒙古族居住区称"蒙古包"。一般为圆形﹐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﹐上盖毛毡﹐用绳索勒住﹐顶中央有圆形天窗﹐易拆装﹐便游牧。 2.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﹐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。
  • 3、毡笔1.羊毫笔。
  • 4、毡布1.指毛织成的布。
  • 5、毡车1.以毛毡为篷的车子。
  • 6、毡城1.亦作"毡城"。 2.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。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。
  • 7、毡毳1.亦作"毡毳"。 2.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所穿毛织服装。 3.借指北方少数民族。
  • 8、毡邸1.亦作"毡邸"。 2.铺有毡的坐榻和以凤凰羽为饰的屏风。语出《周礼.天官.掌次》:"王大旅上帝﹐则张毡案﹐设皇邸。"贾公彦疏:"张毡案者,案谓床也,床上着毡即谓之毡案;设皇邸者,邸谓以版为屏风,又以凤皇羽饰之:此谓王坐所置也。"
  • 9、毡房1.即毡帐。
  • 10、毡盖1.毡制的车篷。
  • 11、毡根1.羊肉的别称。
  • 12、毡冠1.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毡制礼帽。
  • 13、毡毼1.亦作"毡?"。亦作"毡?"。 2.用动物毛织成的布。 3.指用此毛布所制之衣。
  • 14、毡褐1.见"毡毼"。
  • 15、毡罽1.亦作"毡"。亦作"毡罽"。亦作"毡"。 2.毡和毛毯。 3.借指以毡罽为服的北方少数民族。
  • 16、毡巾1.男子用的毡制的头巾。
词语大全网提供吞毡的意思,吞毡的拼音读什么?英语翻译、吞毡例句等详细信息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ci.cnpoem.net/5q67no2s.html

吞毡(tun zhan)同音词